20191030

HBS3 periodic or daily sync

我意外的又發現 HBS3 的一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我花了快三個月才發現,我還不能確定是 Bug 還是設計,但是問題大概是這樣的。 在 HBS2 時代我設計的一個單項同步工作間隔是 4:01,所以每次同步的時間會是前一次的 4:01 之後,所以每天同步的時間是會慢慢往後偏移的,你問我為什麼這樣設計的話,就是我以前遇過奇怪的事情吧。 在升級 HBS3 之後,問題就這樣發生了,同步的時間就永遠變成 12:36,16:37,20:38,然後每天都一樣,但是如果功能正常的話,每天的同步時間其實是會變的。結果現在的排成設定變成定期從 12:36 開始第一次同步,間隔 4:01,然後這個排程應該是定期排程,但是實際上執行的方式是每日排程。 我猜想這個設計是邏輯上的設計錯誤。
2019/08/08 15:52:01 System 127.0.0.1 App Center App Installation [App Center] Installed Hybrid Backup Sync 3.0.190802 in "/share/CACHEDEV1_DATA/.qpkg/HybridBackup".




20191007

If you install the KB4524147, it may cause removable USB controller broken.

Translated by Google Translate.

All of my external USB devices failed after I went to work today. The result of the final check was that the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on the ThinkPad Thunderbolt 3 Dock Gen 2 failed. The error message is Object Name already exists. Code 31. Then I repeatedly removed the device and then did a hardware change scan several times. There was no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n I started my debugging process.

First of all, I removed the KB4524147 first, then it didn't work after rebooting. I also did several removals and hardware change scans. It didn't work, so I started to remove all the software related to Thunderbolt, from the software with the latest installation date. After I started the removal, and after the reboot, I started to update the latest major and recommended firmware and drivers with Lenovo Vantage, and all UEFI / Thunderbolt / Intel ME Firmwares were updated.

After plugging in the ThinkPad Thunderbolt 3 Dock Gen 2, the above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is still in a failed state. I came to think of one thing. I recently tested the VirtualHere USB Server function, so I installed VirtualHere USB Controller on my computer. I guess I probably have this problem left. After I removed all the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with the exclamation mark and the VirtualHere USB 3 XHCI Controller, after the hardware change scan, the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function on the ThinkPad Thunderbolt 3 Dock Gen 2 returned to normal.

So the war criminals are KB4524147 and VirtualHere USB 3 XHCI Controller, the victim is the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on the ThinkPad Thunderbolt 3 Dock Gen 2, and then I am the unfortunate lightning rod that Google can't find the result.

中文原文:

今天上班的時候我所有外接的 USB 裝置都失效了,最後檢查的結果是 ThinkPad Thunderbolt 3 Dock Gen 2 上面的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失效,錯誤訊息是 Object Name already exists. Code 31。然後我重複移除裝置,然後做硬體變更掃描好幾次,這個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然後我開始了我的除錯過程。

首先我先移除 KB4524147,然後重新開機之後沒有用,也做過多次的移除裝置跟硬體變更掃描,也沒有用,所以我開始移除所有跟 Thunderbolt 相關的軟體,從安裝日期最近的軟體開始移除,然後經歷過重開機之後,我開始用 Lenovo Vantage 更新最近的重大跟建議等級的韌體跟驅動程式,連 UEFI / Thunderbolt / Intel ME Firmware 都全部更新了。

最後插上 ThinkPad Thunderbolt 3 Dock Gen 2 後,上面的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還是失效狀態,再來我想到一件事情,我最近在測試 VirtualHere USB Server 的功能,所以我的電腦上面有安裝 VirtualHere USB Controller,我猜想大概就剩下這個問題了。我索性把所有顯示驚嘆號的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跟 VirtualHere USB 3 XHCI Controller 移除之後,做硬體變更掃描之後,ThinkPad Thunderbolt 3 Dock Gen 2 上面的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 功能就恢復正常了。

所以戰犯是 KB4524147 跟 VirtualHere USB 3 XHCI Controller,受害人是 ThinkPad Thunderbolt 3 Dock Gen 2 上面的 Intel USB 3.1 XHCI Controller,然後我是那個 Google 找不到結果的不幸避雷針。

The normal state before installing the KB4524147.
在安裝 KB4524147 前的正常狀態。


An abnormal state after installing KB4524147.
在安裝 KB4524147 後的不正常狀態。


Object Name already exists. Code 31


Connected Thunderbolt 3 Dock.
已連接的 Thunderbolt 3 Dock



Remove all Thunderbolt software.
移除所有 Thunderbolt 軟體。



20190929

客家人錯了嗎?

客家人錯了嗎?

其實我很在意功能功耗比,可以減少總量能源的消耗的演算方式才是好的演算方式,在我的角度來看待的話。因為各種不同的應用環境的限制不一樣,有辦法在小資源部屬的服務彈性才會大。

有讀者說看到我那篇「可以從一個空房間…」的貼文,感觸很深。以前 CPU 啦,記憶體啦…是很珍貴的運算資源。所以設計程式,規劃架構的時候會小心地調整。不要浪費資源,也不要浪費電去訓練「無效」的模型只是為了「試試看」。現在會這樣思考軟體架構的人也漸漸消失了。

我最近看到某商業小公司自行開發的中文斷詞系統,可以在 RPi 這麼小的板子上運作。相較之下相較之下, xx 院的 xxIP 需要 16GB RAM (至少) 和多核的 CPU 以及 GPU 才能運行。我把這個特色和別人講的時候,收到的回應卻是「你們是客家人哦?省這些硬體幹嘛?從 AWS 上租又沒多少錢。我們訓練機器學習的模型時都直接假設頻寬無上限、CPU / GPU 無上線了。」

還有人問我為什麼有推薦這個東西,又不是開源又要收錢,我心裡滿滿碎念想著你是要一個可以真的放在你產品獨立運作的軟體服務,還是只要一個不用錢的玩具自己慢慢調整?你真的以為支援隱私權控制的裝置可以把資料送到雲端上去辨識之後再回來管理嗎?語音辨識跟斷詞在本地端的設備就要做完了啦!如果可以用 Pi 實作的功能為什麼要用 X86 去實作,你知道這個 BOM 跟電力的成本差多少嗎?你不知道!因為你只是花別人的錢在玩自己開心的事情而已。

我做過 embedded 產品開發相關所以才會這樣看待軟體服務設計,低消太高的服務基本上都難照顧,很多事情不需要這麼厲害,生活裡面常用的字詞就是那些,可以解決常見問題讓大家都買得起比較重要。消費型產品是要考慮價格,電量,體積的,所以那些東西永遠都在實驗室裡面是有原因的。

20190927

這就是一個一加一加一結果小於一的都市傳說

北海 SOP 的問題就是要做這個事情的人,簡單來說就是董事會。

北海跟 SOP 的合約會那樣簽的原因是因為北海的老闆希望透過跟 SOP 的合作開發一套全新世代的保險系統,一個人的核保稽核到出單可以在一個工作天完成,然後這一套系統自己用好棒棒之後拿出來賣給全世界的保險業者。大概是 AWS EC2 開始那個樣子。

但是問題是北海合作的顧問公司跟 SOP 原廠之間溝通問題很多,然後北海第一線測試人員跟顧問公司的人溝通問題也很多,所以很多基本介面跟資料輸入的問題一個月都改不出來一個進度。

然後導致第一線測試人員年輕的一大批離職,找中南部的人上去幫忙,結果公司給的住宿條件也很基本,所以不發年終獎金也不行,因為一個系統測試讓一群人離職,連續兩三年都這樣。當然系統沒有辦法回去用舊的,所以後來就是加硬體去支撐軟體設計反應時間的問題,財政部金管會罰錢的概念就是你這樣不行,我要罰錢做面子。

最後系統硬上了,狀況當然藏不住了,第一線業務人員跟保戶不爽,最後財務部金管會也知道了,才有今天的局面。舊的系統封存就是做資料查詢。所以現在變成北海內部全公司公測的概念,北海的保單還要亂個一兩年。

實作上就是顧問這一層出問題,本質上的問題就是老闆貪心,這一兩年保險業界排名變動一下也正常。剛剛看到那個一億的數字,那個是以月台幣為單位,所以這幾年北海的財報很難看。一億台幣一年是不可能的,北海是幾個樓層數百人在做這個事情,不過因為 1+1+1<1 的現實,其實真的就是人多反而事情做不好,一次要換掉公司所有系統真的是太貪心了。

這個案子我一開始就知道了,因為我有朋友有兩三年的時間每周通勤。老闆高興這樣玩公司下面的員工能怎樣?有錢怎麼亂搞都好 XD

你沒有辦法一次最佳化所有部分,因為事情不是人多好辦事,而是核心人員一步一步最佳化所有的流程。

我不會因為這種事情自殺的,比較可能「被自殺」。

20190926

網路上看到的段子

不说别的,我们就说说华为的防水。上次我的华为mate30掉到马里亚纳海沟里了,我以为手机肯定完了,不是进水就是被水压压爆了。结果令我没想到的是,我的华为用徕卡镜头当眼睛,自动开启了手电筒照亮海底,以手机GPS当导航,凭借着玻璃机身的流线感,靠着手机震动不断划水,竟然又找到了我!麒麟990处理器散发的温暖,使我拿到我的华为的时候不是冰冷的触感,而是略带温热。这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此生入了大华为,来世还做中国人。

接下来说说华为的闪光灯,我下矿现在都不带头灯了,手机一拿出来,整个矿都亮。信号超给力,记得有一次当时我们矿透水踏了,地下6000多米,500多个工友手机都没信号,我拿出我的华为打通了求救电话。而且华为的电池特牛逼,当搜救员工找到我们时,由于塌方,电全断了,他们用绳索吊上去200多人。可是突然发生二次塌方,如果不快点救人,那就全完了。我拆下我华为的电池搭通升降机,当时全矿居然都通电了。升降机轰隆隆的,以前一次拉10个人就不行,用华为电池一次拉了50多个,5分钟就救出了所有人。 等救完人,把电池还我,装上电池还有98%。

20190920

福和橋機車專用道車禍紀錄

福和橋機車專用道車禍紀錄。

我的結論是還好我緊急煞車成功沒有撞到人,突然覺得需要行車記錄器。 然後被警察問話的四個倒楣鬼都是男的,都沒有行車記錄器。

[-2][-1] 在酒測之後被警察要求到派出所做筆錄,[-2] 我要提醒他明天要去醫院檢查腦部,我擔心有腦震盪,他說他沒有撞到頭。[1] 在警察到之前就跑掉了,她如果自己有去醫院檢查就算了,沒有的話人怎麼樣就是自己的造化了。 

台北市[-2][-1][我][1][2][3][黑色垃圾袋跟散落兩個車道的回收塑膠罐]往永和方向  

[-2] 煞車不及,撞到 [-1],在右邊的車道迴轉倒下,人在往永和方向躺下,車頭朝台北市方向,第一時間人倒在地上,把他的車先牽到靠近快車道的內側機車道,人先拖到分隔島等救護車來。 

[-1] 沒有撞到我的機車,但是因為我為了要去台北市方向提醒大家減速,所以把機車熄火了。他指責我不應該把車子熄火,這樣後車燈就熄掉了,這邊我覺得他說的也沒錯,或許這樣他就不會急剎車讓 [-2] 撞到他。  

[我] 緊急剎車沒有撞到 [1],那個時候 [1] 已經倒在地上,靠近內側車道分隔島的位置,機車衝到機車專用道外側車道,我差一點點前輪就壓到 [1] 身上,我把 [1] 扶起來坐在分隔島之後,把 [1] 的機車牽到靠近分隔島的機車專用道內側車道。  

然後我去 [2] 前面把塑膠罐踢開,這個時候 [2] 正在打電話報警,然後我覺得不對趕快往台北市方向移動要警告後面的來車,然後 [-2][-1] 大概是第一批第二批往永和衝的車流,我把 [-2] 拉到分隔島之後,我就繼續往台北市方向移動,剛開始揮動安全帽,後來揮動手機的手電筒,最後在救護車跟警車到之後才結束。回到救護車旁邊的時候 [1] 已經離開了。  

[1] 騎一台小車身的檔車,依照身高跟體重來看,我個人認為有可能未成年,所以在救護車到之後,警車到之前就離開了。車禍發生的時候車子衝到機車專用道外側車道,人躺在內側車道靠在分隔島上。 

[2] 沒有撞到 [3] 但是因為 [3] 緊急煞車閃躲垃圾袋跟塑膠袋的原因,導致 [1] 緊急煞車滑倒在地上,事情發生當下第一時間報警,很冷靜的一個人。 

[3] 運氣好的人,緊急煞車沒事閃過那一堆塑膠罐,然後後面倒一片。

20190909

在有 wireless switch 特性的 Thin AP 無線網路服務中, 使用 IoT 裝置的注意事項

今天跟朋友吃漢堡王的時候聊到 IoT 裝置對 Thin-AP 的使用問題,因為很多 Thin-AP 架構為了效能最佳化的需求,所以原始的設計是把廣播封包全部攔截,控制器只針對需要的廣播風暴做轉送工作,就邏輯上來看就像是乙太網路交換器一樣。

通常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快的方式是在特定範圍使用消費型的無線基地台做單點配置就可以解決,另外一個角度來說,IoT 裝置在有限的記憶體跟處理器規格設計下,針對單一 ESSID 有多重 BSSID 的狀況也是很極端,要不是死黏著一個 BSSID 不放,要不是 BSSID 一直輪跳網路一直瞬間斷線,這個時候可能的解決方案大概是找一個支援 wireless client 或者 wireless bridge 的基地台做乙太網路連線,這樣的問題可能相對簡單一點。

理論上基地台如果支援 wireless client 或者 wireless bridge 的話問題應該不會太大,只是這樣的東西可能比 IoT 裝置貴多了,入門款的無線網路基地台可能還比較便宜一點。

大部分的 IoT 裝置基本上都透過類似 Zero-configuration networking 的技術,像是 uPnP,SSDP, Bonjour,mDNS 等等。共同的特色在於利用廣播封包對區域網路內部的裝置告知自己的 IP,Hoetname,Service 等等。但是這樣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廣播封包會對區域網路的封包交換效能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當電腦超過一台交換器實體連接埠數量的時候,就要開始做實體網路拓樸分割,避免廣播封包的數量太多變成廣播封包風暴,這個是有線網路連接的狀態。

同樣的問題在無線網路發生的時候,會變得非常嚴重,因為無線網路在同一個頻道範圍上面等於是單一一條網路線,跟有線網路交換器的每個連接埠是獨立的頻寬不同,所以在無線網路使用的時候,如果要同時間服務很多裝置,無線網路控制器必須要有效率地去判斷什麼封包需要被轉送,所以在無線網路控制器的設計上就會有一個需要被轉送的封包或者服務設定功能,在 Cisco WLC 控制器的設計而言,相關的功能就被稱之為 mDNS Snooping,WLC 會檢查所有 mDNS 相關服務的封包,然後針對管理者的設定去記錄特定的 mDNS 紀錄,再轉送到指定的無線網路介面上,所以一般有 mDNS Snooping 的設備通常也有 mDNS Proxy 的功能,在所有監聽 mDNS 的介面上面記錄並轉送 mDNS 的紀錄。

如果沒有設備支援大量 mDNS 監聽紀錄轉送功能怎麼辦,這個問題我也想過,這個時候就 GOOGLE,我就找到了一個專案叫做 Cluster,透過 gRPC 跟 mDNS 服務的組合,加上主從式架構做出一個監聽所有子網路並且共同維護同一份 mDNS 項目列表的分散式 mDNS ,如果你有需要在為了網路效能做子網路分割跟 mDNS 服務之間並存的狀況下維運你的基礎架構,我相信這個工具可以解決你不少問題。

Cluster
https://github.com/bah2830/cluster/blob/master/README.md
Controller node cluster management using gRPC and mDNS service discovery. Each node will watch for mDNS entries on the network. When the controller entry is found it will send a checkin message with it's details to the controllers gRPC service. From then on the controller and communicate with all nodes that have checked in.


Bonjour is Apple’s 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 which locates devices such as printers, other computers, and the services that those devices offer on a local network using multicast Domain Name System (mDNS) service records.
https://www.cisco.com/c/en/us/td/docs/wireless/technology/bonjour/7-5/Bonjour_Gateway_Phase-2_WLC_software_release_7-5.html


20190908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在軟體開發週期的差異上,讓我感覺跟現在最大的不同,在於 20 年前左右我在用 BSD 轉 Linux 的那個時候,大概是 Slackware Linux 1.0,然後 Debian Linux 2.0 的那個時代。

我覺得那個時候的軟體開發重視的是支援功能,就是現有的軟硬體很多,怎麼樣周全的支援現有的軟硬體是那個時候 Linux 相關開發套件的重要問題,也是因為這樣我從 BSD 轉到 Linux 去。會棄用 BSD 的原因就是因為相對於 Linux 來說 BSD 的穩定度更好,但是真的要做伺服器以外的用途是有困難的,桌面應用環境不夠完整。那個時候比較重視穩定度,畢竟功能上都是軟硬體相關的服務。所以開發周期相對長,但是軟體的重大問題比較少,效能也相對穩定,不見得是快,有的時候就是跑不快然後只好花錢用硬體換。而且那個時候的軟體功能沒有這麼多,相對來說對開發人員而言算是一個小確幸時代。

現在的軟體開發週期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沒有新功能沒有梗就要擔心沒人用,但是變成公開測試的模式,然後有一些在內部測試應該要解決的問題到了公開使用的階段才發現。現在的軟體開發應該比以前重視流程呀!但是為什麼發現問題的時候,低級的問題常常出現呢?我覺得問題的本質在於市場節奏感的強度優先於軟體安全性跟完整度的問題,多數的服務都走向消費性的概念,像是作業系統一年一定要有一個大更新,兩個小更新之類的這種概念,然後一個功能要做到完善的話大概要三個小更新或者是兩個大更新之類的。

另外一個現實是現實中的 CI CD 概念,其實有一個重大的盲點在於產品階段的使用者測試,因為 CI CD 階段在大部分的軟體服務中並沒有在其中插入所謂的黑箱測試,都是白箱測試,白箱測試其實有很大的盲點,這些盲點在最後上市之後的使用者黑箱測試階段會一次爆發。你說 Windows Insider Program 的參與者能不能算是黑箱測試人員,在我看來是不能算的,因為會參加這個專案的人基本上都對作業系統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是目的。

黑箱測試的人員基本上只能就自己的日常基本操作去使用,去確認日常生活中原來沒有問題的事情在新版本的作業系統上有沒有問題,所以如果 Windows 10 1903 開始部屬了,如果應用程式比較常見而且不用太多高效能 API,像是 Office 之類的,可以在新的電腦上面直接部屬 1903 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工作環境當中有用到比較小眾的軟體,可能就要往前推到 1809 或者是 1803 的版本上,因為不是所有的軟體開發商都可以跟得上作業系統更新的頻率。

所以現在的軟硬體更新,在我的角度來看,除非有重大的資訊安全漏洞需要處理,不然我都會很保守的等到那個軟體版本的支援周期結束才會更換成新的,或者是新的設備跟新的工作環境直接上新的版本也沒有問題,畢竟更換新的軟硬體環境本質上是沒有生產效益的,在避免影響生產流程的前提下,頻繁的調整軟硬體環境其實不是一個好的做法。如果是網路服務的話,我會偏好做一個版本上線服務之後,做相關的安全性跟功能跟新,提供使用者這個服務最短會支援多久,然後在同時把這個服務使用者的意見收集起來,做下一個版本的服務,但是我不預告下一個版本什麼時候會走到正式上線服務的階段,因為需求改變了,不同的需求沒有辦法用一樣的測試時間去保證有一樣的測試品質。

我必須再次說明,軟體開發跟服務開發的結果是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讓使用者花錢來買這個東西,CI CD 的概念在我的角度來看比較偏向是滿足軟體跟服務開發流程,還有公司產品預期上市流程用的,但是 CI CD 做好只是保證軟體應該會正常運作,但是不保證軟體真的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或者是使用者真的會按照開發人員的想法去使用軟體跟服務。

2007 年 8 月份微軟 tcpip.sys 全球更新導致 skype 全球大斷線那個事情我也是受害者,那個時候工作的公司有功能是用被更新的漏洞開發的,所以有一個月的時間大家在研究用什麼方法可以重新實作那個功能。有的時候你覺得是漏洞別人覺得是功能呀!那個時候 tcpip.sys 的更新是微軟幾乎是強迫派送的,所以沒有關閉更新服務的電腦基本上都會被重開機一次,所以那個時候最早的共享經濟服務 skype 就全球大斷線了。結果現在 skype 變成微軟的產品了,真的是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跟朋友呀。

現在的狀況就變成某一個雲端系統服務障礙,我都開玩笑說雲端打雷了,然後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服務就全球故障,我們都以為雲端服務應該要比較穩定,終究其然我們只是把自己裝網路線電源線伺服器硬體的事情委託給別人做,然後系望這一套系統不要壞掉,然後以前習慣會作容錯系統的服務就還是繼續作容錯,以前沒有作容錯系統的服務上雲端還是一樣沒有作容錯,會掛掉的還是會掛掉,只是這個時候可以把責任外包說 GCP AWS Azure 掛掉了我也沒辦法這樣。

雲端好棒棒。

我對 Telegram 跟 TON 下一步的看法。

Telegram 其實掌握了人性的矛盾點,到底怎麼樣的隱私才能稱之為安全。 實際上對 Telegram 投錢的人應該是三教九流都有,不管是恐怖分子,毒梟,非政府組織,人道救援組織,甚至於政府情報單位。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因為自己開發一個通訊服務要驗證其隱密性非常困難,如果你的同行有人用了一個服務,然後你們的行業又非常重視保密性,那如果他用了半年一年人都沒事,然後你又找不到好的通訊解決方案的話,你會不會跟著用? 另外一個現實的事情是合法的事情不代表可以被攤在陽光下討論,非法的事情不代表這個事情真的有傷害的別人,每個地區國家都有不同的習俗跟法律框架,如果你要突破這些法律框架,那就必須要有一個對私人訊息群組不審查的通訊服務。 你問我說 TON 會不會成為一個新的電子交易憑證的框架,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可以維持進入門檻不要太高的話,TON 跟 Telegram 的組合應該在特定的次文化會很流行,這些次文化共同的特色就是在特定地區國家有法律或者道德問題,或者是需要高度隱密性的狀態,但是這樣是壞事嗎?我不確定。因為好事情壞事情的定義是依照人當時的立場去看待的,但是通訊服務跟電子交易憑證其實是工具,工具是中性的。 我個人的邏輯上,我不認同用稀有資源作為資本去建立貨幣系統的概念,例如比特幣挖礦的概念,我比較希望是透過我們對這個制度的信任狀態去建立貨幣系統。我們出生的地區國家政府建立了一個基本的貨幣系統,我們需要跨國購物轉帳所以有了信用卡跟 PayPal 西聯匯款這些服務,到最後如果我們需要一個即時的電子交易系統,可能就是建立在區塊鏈的電子金融商品上面。 到時候的交易方式可能是以基於小時或者基於日的匯率,根據本地本國跟 TON 的匯率去計算 TON 的費用,然後 TON 就會成為全球電子金融系統的一個獨立框架。既有金融系統的詐騙跟帳戶盜用問題 TON 也是會發生的,只能說非政府監管的金融系統都是金融商品的概念,沒有政府保障也是高風險,需要用的時候再大量長期買進比較好。 轉過頭來,各位可以思考,為什麼比特幣最近行情這麼好的原因,是不是有特定地區國家有強力的資產轉移需求,然後特定地區國家的金融管制限制又很強呢?比特幣的漲勢都是一個波段一個波段的,只是有的事情是檯面上看得到的,有的事情是在檯面下運作的,TON 應該會比比特幣更通用一點,現在檯面上的電子交易憑證服務公司應該都感受到壓力了吧? 你說 Telegram 有沒有用到區塊鍊,我會說 Telegram 其實是最早用到區塊鍊或者相近技術概念的應用服務之一,因為分散式的身分驗證技術基本上就是區塊鍊的一個重點,只是那個時候的區塊鍊概念還沒有這麼清楚。而且就現在的角度來說,區塊鍊跟匿名一點關係都沒有,匿名這件事情只建立在電子錢包跟其他的公開資訊沒有建立關係之前,在電子錢包跟其他公開資訊建立關係之後,匿名的狀態就消失了。 就像是現在的雲端管理技術 Kubernetes 在叫 Kubernetes 這個名字之前,Google 給的是一個敘述這個字的一大串概念的解釋,然後在 Kubernetes 這個字本身也是政府 Government 單字的前身,所以你加入不同的 Kubernetes 雲端服務的話,等於是加入不同的政府架構,這個很有趣吧!所以實際上雲端服務跟中央集權是相結合的,所以使用雲端服務就等於去去中心化這個現實是已經確定的,所以大型的網路服務公司怎樣做去去去中心化這個事情就會是一個嚴肅的課題了。 創辦的公司被政府強行收購,「俄羅斯祖克伯」憤而發明加密通訊神器 Telegram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9/09/06/the-history-of-telegram/

20190904

40Gb-Thunderbolt3-USB4

USB 4 在我的認知上是 Thunderbolt 3 的實體層加上 USB 4 的協定層,不過被動線路只有 85 公分的長度實在是很慘,要更長就是主動式的光纖了。接下來 CPU 會內建 USB 4 指日可待,不過要低延遲的話,還是用 Thunderbolt 3 ,畢竟 PCIe 匯流排的反應時間比 USB 低得多。


本質上的問題是在於 Thunderbolt 跟 USB 要滿足的客群不同。


Thunderbolt 要滿足的客群基本上是高效能低反應時間的使用者,USB 要滿足的客群是消費型裝置的使用者,而且 USB 裝置的熱插拔裝置驅動程式已經很成熟了,但是 Thunderbolt 裝置做熱插拔這個事情其實到現在還是會遇到問題,所以 Thunderbolt 跟 USB 其實是互補的設計。實際上 Thunderbolt 裝置並沒有辦法像 USB 的設計一樣做頻繁的熱插拔,因為會遇到 Thunderbolt 服務當機的狀態,這個時候只能拔掉 Thunderbolt 裝置之後把電腦重開機,之後就會正常了。


實際上 Thunderbolt 3 的高效能低反應時間有其代價,第一代支援 Thunderbolt 3 的 Windows 筆記型電腦,如果用 i3 CPU 的話,可能會有跑不動的問題,因為 Thunderbolt 3 匯流排全速使用的狀況下,因為那個時候 i3 CPU 的效能不足,所以實際上那個 Thunderbolt 3 介面其實是不實用的,我相信在 USB 20Gb 跟 40Gb 的時代,USB 控制器一定會有硬體的卸載功能去降低 CPU 的負擔,但是 Thunderbolt 是 PCIe 裝置,所以所有的管理成本都會直接加在 CPU 上,然後因為要外接,所以還有一個 kernel message service 的成本,所以 Thunderbolt 沒有 i5 i7 CPU 的話基本上應該是不用期望效能的。


目前 Thunderbolt 3 的硬體規格授權,Intel 也已經在 2018 年完全開放了,不過就 PCIe 的驗證要求而言,短時間低價的整合型產品還很難看到,我們就再等看看吧!


讀者李先生表示:


感覺 USB 4.0 根本是半套版 TB3,Intel 平台將來乾脆直接內建 TB3 支援即可,反而讓 AMD 平台使用 USB 4.0 ( 不如 TB3 ) 

20190825

3G 大漫遊,大家發大財。

剛剛洗澡的時候我突然有一個好點子。這個點子的名稱就是 3G 大漫遊,大家發大財。

行動電話業者在討論 3G 共網共構節省成本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連 2G 都做進去,就是 3G 2G 行動電話服務大漫遊模式。為什麼叫做大漫遊模式呢? 3G 2G 時代台灣可以用的頻道集中在 2100MHz 1800MHz 900MHz 三個區塊,所以就是讓所有的業者只要有三個其中之一的狀況下,至少開其中一個區塊的 5MHz 支援 3G 或者 2G 服務,然後新的 SIM 卡設定檔也開放 3G 或者 2G 漫遊。

在訊號狀況好的情況下,有 4G VoLTE VoWIFI 的人是不會用這個服務的,但是當訊號不好的時候,使用者可以把通訊模式降到 3G 2G 自動選擇加上自動選擇網路服務商的設定,至少電話會通呀。如果手機是第一代 4G 手機的人,因為沒有 VoLTE ,所以要跳回自己業者的 3G 服務,如果自家業者 3G 服務還沒有辦法穩定服務的話,那就跳別家業者吧!

在業者的立場來說,因為 3G 2G 全漫遊,所以在自己基地台 2100MHz 1800MHz 900MHz 要開語音用 5MHz 的時候,需要開的基站數可以降低,因為使用者可以跳去別的業者的基地台,以三大家的基地台來說,大概可以省掉 30% 的語音用頻道成本,如果使用者漫遊了,產生的漫遊成本由業者自己去議價,因為那個地方訊號不好產生的漫遊行為沒有理由要消費者付費。

在消費者來說, 3G 2G 的電話還是可以用,對於很多不上網只是要講電話或者發簡訊的人,不會因為電話不支援 4G 就要丟掉,同時間行動網路服務公司可以銷售通話或者簡訊的專用資費。

產業面上來說,其實 IoT 進入門檻最低的是 2G 模組加上簡訊月租費的解決方案,NBIoT 在比較郊區的地方其實還是力有未逮的。

台灣的山區跟郊區還是很多訊號死角,台灣的市區都還很多死角需要靠 VoWIFI 解決了,除非低功率強波器 NCC 可以開放變成消費性商品讓使用者自己安裝,不然台灣還是很多地方手機要靠窗拜天公的,不對,現在是拜基地台了。

20190818

劍橋分析事件紀錄片其實是驚悚片

劍橋分析事件紀錄片其實是驚悚片。

讓我想到以前常常說的事情,網路上面沒有隱私。

除了一對一的對話內容或許還可以有一點點隱私要求以外,所有的公開,社團,群組討論內容,玩應用程式,心理分析,按讚的頁面,退讚的時間,好友的連結,解除好友的時間,都是被用來分析的資料模型。

我可以接受的事情是這個資料模型用來介紹我想要買的東西,或者是用來保護我,像是 Google gmail 分析我的 email 可以取得我的基本行程資料,然後我的手機漫遊開啟,也有當地可用的網路服務,這樣 Google 可以透過資料分析保護我的帳號安全性。

我自己很早期在 Google 資料不足的時候遇過被 Google 懷疑我不是我這個事情,起因只是因為我在信義路上面搭公車,從世貿中心要經過基隆路往台北車站方向移動的時候,我的行動網路 IP 可能換了,所以 Google 要求我再次證明我是我這個事情。但是一般人如果遇到跟我一樣的事情可能沒有辦法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因為這樣的理解需要非常多網路服務應用跟基礎架構的知識,還有對演算法跟統計學基本的了解。

我不能接受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影響我的政治傾向,我對人權的態度。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我很奇怪,在我到臉書上面或許不會看到極端的傾向,而且我常常轉貼各種不同角度的意見,我也覺得按讚沒有什麼問題,只要是不要太極端的事情,為什麼。

演算法是工具,演算法會強化你對極端事物的認知,所以很諷刺的事情是,有的時候保持自己的立場有點混沌不明,可能才有機會接收到比較正確的資訊。畢竟一個技巧就是,如果你期望你要得到正確的資訊,你可能需要丟出錯誤的資訊,讓你的朋友出來糾正你,這樣至少還可能有機會理解這樣的資訊有問題。

諷刺的現實是,我們不要變成極端事物的受感染者,最終的方式是理解立場的對立的人,然後用他們看得懂的方式去說自己的事情,不管他們願不願意看。

我當然有我的立場,我不需要在社群網路上解釋我的立場,反正簡單說就好了。如果要真的影響政府施政的話,多參加政府部門的公開說明會,公開聽證會,對立法委員市議員直接解釋問題可能更好,當然政府官員部會,立法委員市議員都有幕僚在看網路上面討論的內容,不過我比較喜歡寫電子郵件或者是當面說明白這樣。

如果不會得性病,不會懷孕的話,那幹嘛要戴保險套呢?你說是不是?所以我把 Facebook 相關的所有應用程式都移除了,因為我跟 Facebook 這家公司需要保持一點距離。

手機不要省錢不開漫遊,手機要保持最低速的即時網路連線,沒有需要不要打卡,沒有需要不要貼跟覺得是隱私有直接有關係的照片,不要標記你的朋友,非公開場合被標記的照片應該要關閉標記跟隱藏時間軸等等。

隱私保護其實是一個習慣,一切從弄清楚自己的隱私是那些事情開始。

20190806

5G 你享受的到嗎? 實際上要思考的問題。

5G 你享受的到嗎? 實際上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下面的連結, 2600MHz 的行動基地台在台灣是 16000 台左右, 這些基地台都是在網路熱點服務, 這些基地台因為 4G 多頻道服務的關係, 所以 2600MHz 現實上服務的區塊可能是不連續的, 實際上大部分也不連續。所以同樣的狀況在 3500MHz 會更加嚴重, 如果 3500MHz 5G 基地台各個業者都是 1000 台的話, 三個主要的業者建立的基地台總數大概是 3000 台, 這樣的狀況加上業者會偏好跟既有的基地台共構的狀況下, 既有的網路熱點當然會有 5G 行動網路。 

但是實際上如果要維持接近 4G 行動網路的服務範圍的話, 所有使用 3500MHz 行動網路基地台的業者必然要共構所有的服務, 因為 5G 在前五年可能只有 3000 台基地台, 只有原來 2600MHz 行動網路基地台的 20% 左右。第一階段總量 3000 台的障礙突破之後, 5G 行動網路的服務範圍才算是達成基本需求, 換個角度來說, 現在沒有 2600MHz 基地台的地區基本上是沒有機會有 5G 基地台的。如果以 3000 台的基地台數量而言, 所有的業者沒有共構的話, 至少有 50% 的地區沒有 5G 行動網路服務。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5G 設備的可以使用頻寬如果要達到合理的狀況下, 最終的結果需要 2600MHz 190MHz 的 4G 頻道轉換到 5G 服務, 這樣加上這一次 3500MHz 釋放的 270MHz 才有辦法有 460MHz 的總頻寬, 實際上的問題於 5G 的基本頻道大小至少要 40MHz 以上, 要滿足效能上的需求需要到 100MHz。 

==== 下面是 NCC 本次 5G 釋照的修正草案 ===== 
標得 3500MHz 頻段特許執照之經營者,自取得系統架設許可之日起五年內,其於 3500MHz 頻段高速基地臺中第五代行動通信基地臺之建設總數,應達一千臺以上。

參考資料: 哪家業者4G基地台建設最積極呢? 各業者最新4G基地台統計解析(2018/8/31)